DB2327∕T 087-2024 黑木耳吊袋栽培技术规程(大兴安岭地区)
ID: |
17BC54B51BD24DC7909E89008F9976B4 |
文件大小(MB): |
0.21 |
页数: |
6 |
文件格式: |
|
日期: |
2024/9/3 |
购买: |
文本摘录(文本识别可能有误,但文件阅览显示及打印正常,pdf文件可进行文字搜索定位):
ICS 65.020.01,CCS B 05,黑龙江省大兴安岭地方标准,DB2327,DB 2327/T 087—2024,黑木耳吊袋栽培技术规程,2024-08-01 发布2024-08-31 实施,大兴安岭地区行政公署市场监督管理局发布,DB 2327/T 087—2024,I,前言,为了规范大兴安岭地区黑木耳吊袋栽培技术,特制订本文件,本文件按照GB/T 1.1-2020《标准化工作导则第1部分:标准化文件的结构和起草规则》的规,定起草,请注意本文件的某些部分可能涉及专利。本文件的发布机构不承担识别专利的责任,本文件由大兴安岭地区农业林业科学研究院提出,本文件由大兴安岭地区行政公署农业农村局归口,本文件起草单位:大兴安岭地区农业林业科学研究院,本文件主要起草人:李宏涛、庞启亮、胡海冰、刘昕哲、马庆龙、刘柱、梁秀凤、刘斌、吴刚,本文件由大兴安岭地区农业林业科学研究院负责解释。各单位或个人在执行本文件过程中如发,现需要修改和补充之处,请随时将意见和建议反馈至《黑木耳(立体栽培)栽培技术规程》编制组,(地址:黑龙江省大兴安岭地区光辉路207号,邮编:165000,电子邮箱:lht20041238@163.com,电话18182871863),以供今后修订时参考,DB 2327/T 087—2024,1,黑木耳吊袋栽培技术规程,1 范围,本文件规定了黑木耳吊袋栽培技术规程的范围、规范性引用文件、术语和定义、菌种选择、菌,包标准、场地选择、棚架结构及配套设施、栽培管理技术、病虫害防控、采收、晾晒、贮存的技术,要求,本文件适用于黑龙江省大兴安岭地区大棚吊袋栽培黑木耳,2 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而构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条款。其中,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该日期对应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GB 3095 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 3838 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 5084 农田灌溉水质标准,GB 5749-2022 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GB 9776-2000 天然石膏,GB 15618 土壤环境质量农用地土壤污染风险管控标准(试行),NY/T 119-2021 饲料用麦麸,NY/T 528-2002 食用菌菌种生产技术规程,NY/T 2218-2022 饲料原料发酵豆粕,NY/T 5010 产地环境条件,NY 5099-2002 无公害食品食用菌栽培基质安全技术要求,NY 5358-2007 无公害食品食用菌产地环境条件,农业部《食用菌菌种管理办法》(农业部令2015 年第1 号),3 术语和定义,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3.1 吊袋栽培,将黑木耳菌棒悬挂(吊)于挂(吊)杆、挂(吊)绳、托架等设施进行立体出耳的栽培方法,3.2 菌种选择,根据本地气候特点,一般选择中早熟品种,使用具有出芽快、出耳齐、半筋、黑厚、单片、耐,水抗逆性强等特点的菌种,4 菌袋(包)标准,DB 2327/T 087—2024,2,4.1 栽培原料,应符合NY5099-2002 无公害食品的要求。主要原料是木屑,木屑要以硬杂木(主要是桦木、柞,木)为好,粗细配比为7:3 或6:4。辅料中的麦麸应符合NY/T 119-2021 的要求,豆饼粉应符合,NY/T 2218-2022 的要求,辅料要粉碎的细一些,利于混拌均匀,石膏应符合GB 9776-2000 的要求,常用培养基配方(三级菌):硬杂木屑84.0 %、麦麸12.0 %、豆饼粉2.0 %、石膏1.0 %、石灰,1.0 %。含水量控制在60.0 %~65.0 %,4.2 菌袋(包)质量,菌龄60 d~80 d,超出菌龄后要在4 ℃~12 ℃环境中低温避光保藏。菌袋高度在20 cm~22,cm,重量在1.2 kg~1.3 kg;整个菌包布满洁白、粗壮的菌丝,菌包弹性好,袋料紧贴,无杂菌感,染;菌包内部检查:菌丝洁白,菌丝覆盖整个培养料,具有木耳菌丝特有的清香味,即为合格菌包,5 场地选择及棚架结构及配套设施,5.1 场地环境,产地环境条件应符合NY/T 5010 的规定,5.2 棚架结构及设施,吊袋大棚采用钢架结构,大棚跨度8.0 m~12.0m,长度30.0 m~40.0 m,大棚顶高2.8 m~,3.5 m,肩高1.8 m ~2.0 m。吊袋大棚宜用钢架结构搭建棚架,结构坚固安全,承重150 kg/m2~200,kg/m2, 满足黑木耳挂袋栽培要求及规避自然灾害。大棚长宜20.0 m~40.0 m, 宽宜7.0 m~10.0 m,高3.5 m~4.5 m;横梁高2.2 m~2.5 m, 间距1.0 m~1.2 m, 横梁上设挂(吊)杆,挂(吊)杆间,距0.3 m, 两个挂(吊)杆为一组;在挂(吊)杆上固定挂(吊)绳,间距0.2 m~0.3 m。一般要求,南北走向,大棚两头开门,门宽2.0 m以上,利于通风和降低棚内湿度。棚内配备喷水设施,棚顶,及四周覆盖可卷放的棚膜、遮阳网。棚间距不小于4.0 m,5.3 棚内消毒,在菌袋进棚前,在地面上撒一层生石灰,防止杂菌发生,并在地面上垫一层草帘、遮荫网,防,止浇水时泥沙溅到子实体上影响产品质量。处理完地面后,将大棚密闭,按国家农药使用标准用菇,宝、硫磺、克霉灵等杀菌剂熏蒸消毒1~2次,5.4 大棚功能调节设施,5.4.1 大棚的棚顶要盖塑料薄膜和遮阳物,在扣膜和遮阳物的时候要单做棚头,棚身与两端的棚头,做到分体,以便于卷膜、利于通风和管理。大棚棚顶开1.25 m×1.0 m的天窗,每个天窗间距5.0 m,天窗上面安装阳光板……
……